说春是石阡哪个民族流传下来的(贵州石阡说春的风俗传统)

每当春节渐近,过年的味道,就开始酝酿发酵。

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贵州,许多地方仍还保留着热闹的过年习俗。

石阡“仡佬毛龙”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在石阡,每年农历正月玩灯人都会舞着毛龙,走村串寨为主家“开财门”,这已成为该县乡村一道独特景观。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石阡“仡佬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据《石阡县志》记载:“(龙)灯从唐代起”。根据民国《石阡县志》记载: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之中。制作仡佬毛龙所需材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竹、纸和浇烛所用的石蜡。舞龙主要是在春节期间进行,活动时间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日。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预示着仡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性和民间宗教地域色彩,是研究仡佬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主要流传于该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晏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演出范围辐射到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村寨。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近年来,每到正月初十左右,全县玩灯人就会舞着毛龙到石阡县城大闹新春,为石阡城乡增添了不少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舞龙比赛现场,锣鼓声不断,黄烟腾空而起,狮舞龙腾让观众目不接暇,充满喜气的百条毛龙齐欢腾,个个大显身手,亮出自己的精彩绝技。

2006年5月,石阡仡佬毛龙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石阡“说春”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

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即农历的冬月、腊月与次年的正月里,春官们都会身着古衣、手执木刻春牛,到村寨挨家挨户唱诵吉祥春词,开财门、报春信,派送印制的“二十四节气”春贴和财神像,祝愿招财进宝,耕种合时,收成满满。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说春,古名“鞭春”,我国上古时代即有“鞭春牛”“祭春牛”“打春牛”的习俗,鞭春之风流行于唐、宋时期。相传唐朝开国初年,大封功臣,封氏兄弟封福兴、封福宪立下战功,向当朝天子讨下子孙世袭的“春官”。封氏一族,成为“说春”的正统。作为“春官”,职务即掌管一个地方的礼节,每年向封地内百姓讲农事季节,劝农行耕。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年味|石阡“仡佬毛龙”与“说春”

《石阡府志》上说,每岁立春,石阡城内的原著民都要整装集队,拿着芒神和纸牛到东郊野外迎接春天的到来,之后再打马游街,大摆宴席,举行鞭春之礼,然后到城南劝农亭,观看石阡知府举行“劝农行耕”的仪式。仪式之后,有人便将制作好的小春牛,敲锣打鼓送到官宦、富商或者知名人士的家门口,借以预祝丰年的到来,这种活动就叫送春。

石阡“说春”,2007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贵州画报新媒体平台邀您把春节期间发生的身边真实的、感人的、有趣的故事发给我们,平台将进行编辑整理,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网、今日头条、企鹅号、一点资讯等渠道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家乡亲人及网友共同分享更多的温馨。

本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shidian.com/cy/2441.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yishidian.com/cy/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251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yishidian.com/cy/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