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是什么时辰(入定是什么意思)

0d34892154008aa6e6f1a3d62b1ff3ac929_t

您好,今天帅帅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入定是什么时辰,入定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禅与禅学广狭二义辨 “禅”、“禅学”二语,在佛教界、学术界习见不鲜,近年来尤有“禅学热”兴起的势头。

2、禅、禅学本有广狭二义,然非尽人皆知,故在使用上难免出现一些混乱,颇有“正名”的必要。

3、 广义的禅–禅定及其异名 从汉传佛学的整体看,禅,首先是广义的,乃“禅定”的略称。

4、 禅定一语,梵汉合璧,由梵语“禅那”的略称“禅”与梵语“三昧”的义译“定”结合而成。

5、 禅那(Dhyaua)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一个术语,原出婆罗门教典《奥义书》,属“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瑜伽修习中较高阶段的方法或定境 。

6、佛教习用之,涵义与婆罗门教大体一致,义译“思惟修”、“静虑”,以后者最称体贴。

7、静虑,即寂静而又审虑,或在寂静心中审虑。

8、《俱舍论颂疏》卷28云:“问:何等名为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

9、意谓静虑乃定慧均等之义。

10、该论明确指出:静虑唯指定境中具有定慧均等性质的色界四禅,在此之下的欲界定不够寂静故不称正定,在此之下的四无色定智慧昧劣故,不明禅那而仅名为定。

11、这是印度小乘经论中一致之说。

12、一类大乘经论亦持此说,如《大智度论》卷28云:“四禅亦名禅,亦名定,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13、” 从后汉末安世高首次向中华译传禅法起,禅那便被略译为“禅”而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语。

14、安译《大安般守意经》即把修禅译为“坐禅”,有云:“何以故不得禅”?“观空已得四禅”,此禅,指色界四禅。

15、 在以后译出的不少大乘经论中,“禅”实际上从静虑的本义上,被用作一切禅定的通称,不限于色界四禅。

16、如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所说大乘菩萨修的九种禅,不仅包括小乘的世间、出世间禅,还包括各类办事禅,远远越出了色界四禅的范围。

17、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四卷《楞伽》说有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援如禅、如来禅四种禅,这四种禅,包括了外道、小乘、大乘所修一切禅定。

18、这里的禅字,若按小乘释义,用“定”(三昧)更为妥当。

19、汉传大乘诸宗,多依此类大乘经,以禅为一切禅定的通称,禅定的略称,如天台宗智者大师分禅定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三类,宗密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分佛教内外的一切禅定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清净禅五类。

20、此所言禅,皆不限于色界四禅。

21、 禅定的定,乃梵语三摩地(Samabhi)的义译,略译“三昧”,另有“三摩提”、“三摩帝”等写法。

22、此词也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在婆罗门教典《奥义书》、《瑜伽经》等中,三摩地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八支瑜伽”,中的第八支,乃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

23、佛教所用三摩地,含义要宽泛得多,通摄一切寂定心境,义译有定、正定、正受、正心行处、等持等。

24、定,为“心一境性”义,《俱舍论颂疏》云“心一境性名之为定”,“问: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

25、谓定指心注一境而不散乱。

26、正受、正心行处,谓心念无散乱、波动,端端正正,专注一善缘。

27、《大智度论》卷23云:“一切禅定摄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28、以蛇入竹筒意念的有序化,极为形象。

29、等持,谓平等持心,不动不散。

30、一说三摩地包括所有的有心定-有意识活动的定境,而不包括外道所入无想定及内圣所入灭尽定这两种停息了意识活动的无心定。

31、 与三摩地含义相近的还有“三摩钵底”、“三摩呬多”、“三摩半那”。

32、三摩钵底(Samapati)义择等至,谓心至于安和平等之境,较三摩地的包摄面更广,通摄一切有心定、无心定,乃至最为初始的片断定心。

33、三摩呬多(Sanmanita)义译等引,谓引摄心至安和平等,指入定时心之自性《 瑜伽师地论》云:“若有获得九相住心中第九相住心,谓三摩呬多”,九相住心指修定者渐次入定的九个阶梯,第九等持心,为不加功用而自然入定的境界。

34、《唯识述记》卷6辨三摩呬多与三摩钵底的区别说:等持通定散,但专注境义;等引唯定心庆作意注故”。

35、三摩半那(samapduua)指已入定心,《一切经音义》卷21辨其与三摩钵底的区别说:“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36、 禅定还有瑜伽、止观等异称。

37、 瑜伽,是梵语yoga的音译,近代有译为“约嘎”的。

38、此词早见于印度古籍《梨俱吠陀》,词根本义是给牛马套轭,以便驾驭,引申为自我调控身心,印度教《瑜伽经》释为“对心识作用的控制。

39、”当初主要指禅定一类修心入定的方法,后来成为印度教的多种调控身心之道 –诸如炼体制气、守戒、敬神、诵经持咒、修禅入定、爱心服务等修养体系的总称,被释为结合、联系–指通过瑜伽练习的纽带,把个人的自性与宇宙性或神大梵结合为一。

40、 在佛教中,瑜伽也被用作以禅定为主的修持体系的总称。

41、安世高译的一本讲禅定的书《道地经》(古印度僧伽罗叉造),后来西晋竺法护译为《修行道地经》,其梵文题目为瑜伽遮罗浮迷(Yogatarabhumi),义为瑜伽师的修行次第,与后来玄奘译的 《瑜伽师地论》同名,瑜伽被译为道、修行道,主要指禅定。

42、东晋觉贤译的《达摩多罗禅经》,原题亦为瑜伽遮罗浮迷,瑜伽即被译为禅。

43、 瑜伽义译“相应”,窥基《唯识述记》说瑜伽有与境、行、理、果、所化机感相应五义,而“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这在五相应中属理相 应,指与真实相契。

44、以禅定为瑜伽,乃狭义的瑜伽,若就五相应的广义而言,则境、行、理、果、所化机感,其实包摄了一切佛法,佛教的整个修持体系,总名瑜伽。

45、最胜子释《瑜伽师地论》即云:“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

46、 佛教密乘的修持道更多称为瑜伽,有四部瑜伽之分。

47、密乘传入汉地后,瑜伽渐成为密法的代称。

48、南宋以降,社会上把佛教中持咒、焰口施食等法称为瑜伽,行此道者称瑜伽僧。

49、显教的禅定,便不大称瑜伽了。

50、印度教则以瑜伽为修行道的总称,禅那仅指禅定的某种境界,密法称曼多罗瑜伽、呾特罗瑜伽。

51、 止观,是梵语奢摩他、毗婆舍那义译的合称,具定慧均等之义,正好是禅那静虑义的具体化,故一般都视为禅定的别称。

52、关于止观的词义,可参阅拙撰《止观与气功》(《法音》1989年第3期)。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20日 下午12:21
下一篇 2023年10月20日 下午12: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