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基本载体是(如何正确的理解工匠精神的载体)

工匠精神是千百年来工匠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风采和神韵,体现了技术尖兵的优秀品质。工匠精神承载着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统领意义。通过对一线从业者的深度访谈,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提取关键成分,发现工匠精神的实质可以用三句话加以完整描述。

第一,我只做这一件事。我们内心尊敬的匠人,他们一生都只做一件事,这件事是他的兴趣所在,就像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当然工匠精神的表现不止于此,还有更多的人表现在“干一行爱一行”,在共和国的建设中,曾有无数的劳动者就像是螺丝钉,祖国需要在哪里,就把自己钉在哪里。除此之外,工匠精神还有当下的意义,即只做当下这件事,不分心,不受外来干扰。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第一要义是专注,即专注于要做的事,无论这件事是他自己喜欢的、追求的,或是外部要求的、组织需要的,做的时候就不分心,全力以赴。

第二,我要把它做得越来越好。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是一种态度,表明对自己承担事务的负责,它更是一种“向好”的思维,背后是反思的习惯,即通过反思不断做出行动的改进。我们发现,那些有反思习惯的人往往有自己内心的“要求”,他做事的标准总是高于他人,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标准,正是这样的标准引导着做事的结果不断“向好”。因此工匠精神的第二要义是精进,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有了这种精神,即便是起点低、水平差,输出的结果也会不断“优化”,由不完美走向完美。

第三,我乐在其中。那些真正的工匠与一般人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他们工作乐在其中。这种乐有几个层次的成分,首先是一种“参与其中的乐”,只要做这件事,他就是快乐的;其次是一种“获得成就的乐”,当作品完成,达到自己内心要求时体验到的满足;再其次是一种“自我成长的乐”,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他人的能力不断提升,为人处世达到了新境界,如此等等。因此,工匠精神的第三个要义是乐业,不论做什么,都积极体验其中的乐趣,并通过主动赋予意义,获得工作动力的输入,成为一个有自我工作动机的人。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专注、精进、乐业,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充分体现这种“精神实质”的渗透和培养,从已有的实践经验看,关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是聚焦学生的精力。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着无限的精力,正是学习进步的最好时光,但是他们投入学习的精力还明显不足。职业教育德育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把精力聚焦到学习这件事上来,可行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职业规划出发,细化到计划与任务,保证学习投入的时间;从做事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专注心,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还是身体的锻炼,都是学习生活当中的“事”,专注就是做好当下的这一件“事”,以培养他们的专注之心。

二是培养精进的思维。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精进品质最好的载体是项目,因为项目化的教学有明确“作品”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可视化”的改进。这当中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向好的思维,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引导学生学会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其次是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作品中发现问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经验,通过改进持续提升作品的品质;再其次是内在的标准,鼓励学生提升自我的内在标准,当这种内在的标准高于他人的时候,学生的精进思维就得以形成,这时学生不需要外部约束,就会主动地、内在地控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三是提供愉悦的体验。做事的动机来自于趣味和意义,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何提升学习的趣味与意义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正面评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充分肯定学生以及学生的作品,输入正面的反馈,如此学生才有信心输出作品;体验是主体性的体现,职业院校的教学当中,尤其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取学生的“体验”,分析愉悦体验的来源,并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价值与意义,当学生的产品或服务得到他人认可时,学生即可获得意义认知,这种意义认知一点点固化下来,就会成为学生职业成长的动力。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要以“做事”为逻辑来构建教育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在“做事”的过程中,完整持续地培养学生的专注之心、精进之心、乐业之心。如此,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就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社会真正需要的建设人才。

2016 年的两会召开期间,“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被历史性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老子曾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至理名言。老子认为,治大国需要一种精巧细腻的“工匠精神”。做企业同样也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企业越大,管理上越需要细线条,这是老子高深的哲学思想。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精雕细琢,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不断优化自己的服务,并享受这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1、敬业。敬业是业者怀着对职业的敬畏心和热爱之情,表现出来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状态。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孔子提出人在一生中始终要保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态度 。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

3、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品质,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恩格斯说过“人类的历史便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是以哈格里夫斯发明以其女儿的名字命名的手摇“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为标志,从工业文明过渡到后工业文明是以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每一次的经济变革都是以新的创新来完成的。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在 21 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科技创新让企业更加有竞争力,制度创新让企业治理结构更加适应战略的需要。

公元前 212 年,罗马士兵攻破叙拉古城后,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埋头作几何图形。阿基米德对士兵说你们等一等再杀我,我不能给世人留下不完整的公式!还没等他说完,士兵就杀了他。阿基米德死了,但他身上折射出的工匠精神,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一是阿基米德死也要把几何题算出来,彰显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日乐之者”的工匠精神。人的世俗快乐,要么来自于事物本身,要么来自于事物之外。拿读书来讲,喜欢读书的人,乐在其中。工匠精神就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

工匠精神的心理学内涵

“互联网 +”“工业 4.0”的国际发展趋势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开发自我潜能,发挥创造力,实现创新。开发潜能和发挥创造力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需要从心理学视角考察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培养。马克思提出“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个观点是符合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后现代主义把人看成世界,在心理层面,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借助专注和精益求精等心理品质,在职业中找到了价值和意义。

人特有的这种心理品质有如下特点:浅层次上能稳定自我的心理状态,深层次上能完善工匠人格,最终达到工匠自我及他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结构的完美结合 。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由认知层面 、情感层面、意志层面和行为表现交错构成的。

(一)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

心理学将认知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是指个体对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 、判断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并对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整。2015 年央视《大国工匠》 这样写道:“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工匠逐渐淡出,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二)工匠精神的情感层面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分离出来的,反过来又促进认知的发展。工匠精神的情感层面是随着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工匠精神满足自身需求与否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其珍视的“技艺”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工匠精神的情感层面对个体的自觉践行有重要的催化与强化作用 。个体对于工匠精神有没有感情以及这种感情是否积极,都与职业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喜欢就会有意识地践行工匠精神,并能获得积极的身心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具有工匠精神的个体会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技艺”而忽略外界对自己的干扰,专注于事情就不会因外物引发情绪,也就有利于情绪稳定。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现什么样的心态对人的健康有益?—–平和的心态。精益求精、专注地工作会对一些无关紧要和无足轻重的外在事情不予理会。有利于心态平和,但凡忧心忡忡、担心恐惧大多是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二战时期一位记者问丘吉尔:“德国几乎每天对英国进行轰炸,你焦虑吗?” 丘吉尔回答道:“我哪有时间焦虑?”

(三)工匠精神的意志层面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工匠精神的意志层面是指

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将践行工匠精神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之一,克服内在和外在的困难、阻力,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做到践行工匠精神的心理过程,表现为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能持之以恒。俗语说“艺痴者技必良”,反映了人们对意志层面的朴素认识。工匠精神的意志层面在几个结构成分中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贝多芬,他双耳失聪后,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坚持他的音乐创作,耳朵聋了又听不见,就用筷子插进钢琴的发声器,以震动来辨别音调,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说,真正的工匠精神必然意味着意志层面的坚持与努力。

坚强的工匠精神意志能使个体积极提升工匠精神认知,并持之以恒地践行。工匠精神的意志层面对个体从业行为的支配、调节、控制是能动有意识的,而不是被动无意识的。

(四)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

如果说“知情意”都是内心层面的“ 工匠精神”,那么“外化于行才是“工匠精神”真正的落脚点。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是个体在认知、情绪情感及意志的支配下,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的过程,表现为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能 、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层面是其外部表现,是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标志 。工匠精神的行为层面表现受认知层面的影响,由情感层面驱动,在意志调控下实施。

(五)工匠精神心理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个体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层面是前提和出发点,情感和意志层面是必要条件,行为层面是目的和落脚点。这四个层面有时会出现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不协调。培育工匠精神就是提升个体的认知水平,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增强个体的意志水平,增强个体的工匠行为,实现个体职业水平的提升。通过从心理学视角对工匠精神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工匠精神是存在于内心的,工匠的工作不是为了谋求生存,而是为了追求生命价值的意义。那些找到了自我的工匠能够从内心对自己的职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成是一种使命,能够建立职业信仰。个体对自己有完全认识,找到自己的志趣并保持探索事物的动力,是一个人成为工匠的主要心理品质,具有这种心理品质的个体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是独特的,并能体会到情感的愉悦和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对于培养工匠精神而言,挖掘个体的心理品质非常重要。

从心理学的四个维度让企业员工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

1、认知层面。提高员工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学习诸如鲁班、庖丁、爱因斯坦、牛顿、李四光等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创造型工匠,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多角度多方位开展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以及视频教学观看诸如《大国工匠》等优秀的关于工匠精神的纪录片,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岗位,通过鱼缸会议、复盘等技术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及以后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利于“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内化。

2、情绪方面。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会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会分散精力于外界无关的干扰,这样有利于调节情绪,只有在认知层面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对情绪的积极作用,将工作作为乐趣才会乐在其中,从工作中找到快乐,实现个人价值。

3、意志方面。培养员工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不断加强宣传,将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作为每个办公室的标示,让每位员工不断强化对其的印象,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让员工互相交流学习中的感悟,将对员工有激励和调节情绪,自我成长的书籍作为重点,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成长,强化意志。

4、行为方面。当员工从认知层面开始转变,并且将工作作为一种兴趣,内化于心并且又有坚强的意志力执行,那么行动自然就会表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种习惯的培养只需要21天的时间,通过21天的持续训练,将这种精神贯穿于行动。

工匠精神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要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上升到战略高度,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制造产品。正如汾酒集团核心理念– “ 用心酿造、诚信天下”。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创新: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就是在一次次重复画鸡蛋的过程中走向成功的,中国有庖丁解牛的典故也告诉我们,创新也只是“唯手熟尔”的结果。如果没有“工匠精神”对本职工作的专注,想在创新之路上走多远,无异于痴人说梦。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被认为是企业家精神。

我们都喜欢华为手机,华为集团的任正非于2015年底在内部转载了一篇关于“日本工匠精神”的文章,倡导每位华为人都精益求精的做好一件事。华为从一个年产几百万到年产4000亿是怎么过来的,华为非常重视技师文化建设,给他们合理的报酬和激励,文员、支付系统的员工…..都是一种特殊的技师,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他们都在传承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是一个人在从事自己行动的时候,只为自己的动机负责,为自己的目的负责,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屠呦呦研究出了青蒿素改变了历史,她曾经说过: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就像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他认准的目标一般人是不在意的,但是他能够看到这个目标代表了未来。

厚植工匠文化 ,从心理学视野下培养工匠精神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社会环境作为重要的心理文化对培育工匠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基因,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衣被天下的黄道婆 。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为先,重教化”的圣人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我国古代工匠艺人不仅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德艺兼修”的工匠精神 。

2. 叙述工匠精神职业故事。爱因斯坦、牛顿、李四光、伽利略、钱学森、爱迪生、袁隆平、屠呦呦等等,这些名扬世界的创造型工匠,像夜行茫茫大海的闪烁灯塔,像划破星夜长空的智慧之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开启了智慧、树立了坐标、奠定了方向、烛照了未来。十八大以来,《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广为流传。匠人的事迹跃然纸上,平凡工人的形象见诸媒体,激起了更多人的情感共鸣。通过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把工匠精神讲得细腻 、温软且富有人情味,让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 运用多种创新载体形式加强宣传。对于新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和潮文化逐渐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要将培育工匠精神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工匠精神网站,遴选宣传工匠精神的内容和知识,丰富网络教育。利用微博、微信 、APP 等互动性新媒介,形成话题讨论,扩大工匠精神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8日 上午2:09
下一篇 2022年6月8日 上午2: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