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算命最出名的地方(120年前上海静安寺)

上海算命最出名的地方(120年前上海静安寺)

毕大费/文

上海静安寺,晚清时期,大概是什么样子?本文资料,来自我对一位外国人游记的整理。全文约5000字,读完约需10分钟。

整理目的,主要因为原文太长,而且东扯西拉,从上海静安寺说到苏州虎丘寺,从油炸干面团又说到中国古代酷刑,偏离了静安寺街景的主题。我希望的文本,要像高德或百度街景车那样,二话不说,直接启动摄像头,做360度无死角的精确扫描,先画影图形,然后,画面打开,就是一幅上海静安寺的《清明上河图》。

整理的另一个目的,则是译者的原文语序,基本参照了西方人的思维,导致很多句段并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当然,我并非批评译者的水平,翻译强调要“信、达、雅”,第一就是强调“信”,即要忠于原文,其次才是“达”,即文通句顺,最后是“雅”,即文字优美。但是,当译者既要忠于原文,又想兼顾达与雅,实际上很困难。我做文字整理则有不同,全部以中文译文为基础,抛开“信”的沉重思想包袱,直接进行达与雅的二次加工,相对轻松多了。

经过整理的文字描述

上海西郊,距护城河约六七里左右,会看见涌泉井。这口泉水,始终处于喷涌状态,故此得名。然而好像没有人知道这里的水为何会如此喷涌不息?

这口泉水附近,集中了很多旅店和娱乐设施,当地人无论男女,都乘坐豪华马车来此光顾,其中女性通常由女仆陪伴,无形中也增加了游客数量。

井边有三座寺庙。其中之一叫做武圣庙,另外一座是静安寺。静安寺每年正月初一都要举办集市,这一天是太平天国攻打上海时曾为保卫上海立下汗马功劳的上海知县刘郇膏的生日,他的塑像供奉在静安寺内,身穿官服,和画像人物并无二致。

120年前上海静安寺:算命西洋镜,裹着小脚的观音像

集市很热闹,买卖双方都来自周边乡村,闭市后便散往各处。集市主要货物是木制品,如水桶、浴盆、脸盆、锅盖、车把手和纺纱机,不过,大部分商品都制作粗糙,基本上都没有油漆或磨光。此外,竹制品也是大宗,包括篮子、凳子、椅子、席子、苍蝇拍、筷子和鸟笼,而绳子、除尘刷、带子和其他小玩意儿也很畅销。

在此交易的还有刀、斧头和扇子,而有一种锡制的要用手指遮住一边才能吹出声音来的扁平哨子,很受孩子欢迎。同样受欢迎的还有玩具戟,以及用铜线现场制作的古代兵器、小鸟、风车和智力玩具等。糖货摊通过将糖浆旋转制成小鸟、野兽和鱼的形象,再加上一点小小的傅彩,平添了别样的风味。

饮食摊则出售各式各样的汤羹,还有用味道很难闻的油炸出来的面团、烘煎饼、粢饭团、甘蔗和其他当地美食,琳琅满目,不可胜数。

油炸干面团,当地人也称为“油炸桧”,据说是为了牢记宋朝奸相秦桧的恶行。秦桧被金人收买,策划了对中国民族英雄岳飞的阴谋,并最终害死了他。“油炸桧”的字面意思,就是将秦桧放在油里炸。这是对秦桧的一种惩罚,他的恶行使得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要遭受痛苦。

算命先生是每有集市必到,我们看到一位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的算命先生,他正在为两个乡下人算命,他还准备了西洋镜、留声机等西洋玩意儿,吸引了很多顾客。

当地那些摆摊赚钱的人,会联合起来供奉神仙,每到集市那天,他们都会去庙里烧香,所以,武圣庙、静安寺的香火很旺。不过,敬拜者中女性占多数。卖烧香用品的人也很多,而庙宇周边店铺,更是近水楼台。在这些店铺中,捆绑好的香烛都被整齐摆放。有个照看店铺的女子,把一捆香拿到我们面前,态度和善地请求我们买一点,不过我们拒绝了。

一进寺庙大门,我们就发现到处都有胖胖的大肚弥陀佛,佛像前有名女子手里拿着一束香,正在磕头。弥陀像背后对着另一扇门的是佛教守护神韦驮佛。祂那副饱经沧桑的样子,会让人觉得,护教过程,颇为艰险。在这儿,也有女子正在敬拜,这些女子拿着烧着的香,顶礼膜拜,弥漫的香味,仿佛是对神的讨好,可是,我们听不到她们在祈祷什么。

120年前上海静安寺:算命西洋镜,裹着小脚的观音像

两座佛像所在的地方,是整个庙宇的门廊,门廊与寺庙之间是一个天井,里面挤满了信徒、观光客和小贩。小贩正忙着贩卖小饰品,生意兴隆。我们穿过天井,来到一口焚化炉前,里面正在燃烧着用来供奉神灵的银锭样的纸钱。附带插一句,烧给神仙的纸钱,要比烧给鬼魂的大一点。之所以这么讲,理由是鬼魂的社会地位比神灵本身要低,所以大尺寸的纸钱,只能用来祭拜神灵,而小尺寸的纸钱则会烧给鬼魂和神灵的侍从,后者的地位也比神灵低一点儿。有时候,焚化炉中还有一些用纸做的金锭,金锭表面写有字,这些字应该是送金锭到寺庙中那些人的名字。

大殿外面,有一个架子,上面覆盖着黄纸,顶上竖有一排钉子,钉子上插满点着的红烛。这些红烛是信徒从掌管庙宇的僧侣手中购买的,销售所得用于寺庙的维护保养,但是,红烛烧了一段时间后就被移走了,归僧侣们所有,所以,看起来似乎菩萨和信徒们都被骗了。红色是喜庆的颜色,这些蜡烛都用植物油制成,因为用任何动物的脂肪都等于杀生,而这是宣扬不杀生的佛教极其反对的。

我们在寺庙的时候,有大批信徒蜂拥而至。一面大鼓在沉默一年之后,被重新敲响,女性都穿戴得整齐庄重。这里有一座观音像。每座寺庙中都有观音,不过几乎所有的寺庙中,观音都是女性形象。我们曾拍摄了一张观音照片,她身穿绸缎,还裹着小脚。根据民间信仰,观音原本应该是个男性。在离苏州十几里路的虎丘山上,我们曾见过四座男观音佛像,每一座都有250只手。

关于资料的创作背景

这段游记的原文作者,名叫威廉.R.葛骆(William R.Kahler),英国人。根据上海地方志刊载于澎湃新闻的一篇文章介绍,其人生卒年不详,约1859年进入中国,当时年龄尚幼,成年后,进入中国海关工作。据1879年《字林西报行名录》,他当时为九江新关的三等钤子手,“钤”是图章、盖章之意,“钤子手”估计是印章管理专员。

又据《字林西报》1897年5月17日刊登葛骆的一封来信,署名头衔已变成上海虹口第二救火车队的领班救火员,相当于消防队某班班长。1903-1904年,他曾被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的总机师,火政处仍属于消防工作,总机师岗位应该相当于装备总工程师,属于租界消防工作的重要负责人,不用再亲赴火灾一线。

作者酷爱旅行,经常利用上海工作闲暇,乘船赴周边的松江、金山、青浦等地游览,他还利用长假时间,赴更远的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游玩,同时详细记录当地的风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甚至民间故事等等。

1895年2月,作者出版了游记作品《中国假日行》,假日是指他利用假期进行旅游之意,不知为什么要在书名突出“假日”?是否写作对象定位于那些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为他们工作闲暇的旅游编写一本指南书?

本文所引用的上海静安寺相关资料,则来自作者另一本书《环沪漫记》,出版于1905年,书中记录了当时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阅读作者的游记时,我发现作者能说中文,了解中国的很多历史典故,他的旅行习惯,不知是否受中国古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影响?

关于上海静安寺相关史料

据元代寺僧寿宁所辑的《静安八咏集》记载:泉在寺之阳,陷若温泉,突沸犹火鼎,俗呼为沸井,并将它和静安寺的“沪渎垒、芦子渡、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绿云洞、虾子潭”并称为“静安八景”。

120年前上海静安寺:算命西洋镜,裹着小脚的观音像

根据这段记载,涌泉井原来位于静安古寺之中,正门与大殿之间,泉水日夜喷涌而出,如同沸腾之水,所以又称为“沸井”。

1843年上海开埠,设立租界。后因租界区域不断扩大,到了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从跑马场(今人民广场)筑跑马道至静安寺,当时,静安寺被规划在道路之中,于是,静安寺正门被拆除,寺庙区域后退数十米,这样一来,涌泉井只好留在寺门外的静安寺路中央,也就是今天静安寺正门南面的南京西路上。

据清代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记载:涌泉,在静安寺前,昼夜沸腾,俗称海眼。“海眼”之意,据传此井深可通海。当然,此说并无实证,如果真的通海,喷涌而出的应该是咸咸的海水,但它是一口淡水井。

据清代《同治上海县志》记载,1874年(同治十三年)重筑护井石栏,并由著名书画家胡公寿题“天下第六泉”。此处似有争议。据唐朝张又新在《煎茶水记》品评,认为镇江金山寺外的中泠泉排名第一。唐代“茶圣”陆羽则认为庐山谷帘泉是排第一。清代乾隆皇帝命人收集各地泉水PK,认为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所含杂质最少,水质最佳,称其“天下第一泉”。据说,后来乾隆下江南,途经济南,饮用趵突泉之后,认为它比玉泉更甘美,自己将自己推翻了,转而将“天下第一泉”封给趵突泉。由此来看,仅“天下第一泉”就要让天下人争破脑袋,何从谈论“天下第六泉”?不管怎么说,涌泉井货真价实,有名家题字就行。

根据竹枝词的记录和重筑护栏,说明此时的涌泉井,位置已经暴露,由寺内转为寺外。当时英租界的路牌,都标有中英两种文字,静安寺路路牌所标注的英文,就是BOLLINGWELL ROAD,译为沸泉路。

此后,随着租界不断修筑马路,涌泉的地下水源逐渐被阻断,沸泉景观遭到破坏,到了民国(1912年)以后,该井的涌泉现象基本消失,沸井成了废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城市自来水普及,该井已失去功能,又位于马路中央,于是被彻底填埋。

120年前上海静安寺:算命西洋镜,裹着小脚的观音像

从葛骆的游记和图片看出,他游历静安寺时,沸泉已经不在寺内,而是到了马路中央,但是沸泉景观依旧留存。沸泉周围的店铺林立,商业已经很发达,尤其到了每年正月初一,人们从四处前来赶集、烧香、拜佛,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尽管现在的静安寺,已完全位于内环以内的市中心区域,而作者游历时,它还属于县城的西郊。当时的上海老县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所以作者仍然按中国人的习惯,以护城河为参照,计算静安寺的距离方位。1905年作者成书之后又过了7年,1912年,民国成立,上海开展了拆城行动,将推倒的城墙填入护城河,城墙与城濠筑成马路,1914年全线完工后,南城墙改筑的马路命名为“中华路”,北城墙改筑的马路命名为“民国路”。由于当时的法租界与上海北城墙为界,筑成后的“民国路”北属于法租界,因此“民国路”当时也称为“法华民国路”,至1949年后,更名为“人民路”。今天的中华路与人民路围绕区域,就是上海的老县城。

120年前上海静安寺:算命西洋镜,裹着小脚的观音像

静安寺今景之一

120年前上海静安寺:算命西洋镜,裹着小脚的观音像

静安寺今景之二

120年前上海静安寺:算命西洋镜,裹着小脚的观音像

静安寺夜景

关于静安寺供奉的刘郇膏史料

关于静安寺内曾经供奉的上海知县刘郇膏塑像,也有一段传奇故事。我曾在于醒民所著研究史料《上海,1862年》中,阅读了有关他的相关资料,对其人很感兴趣,特别做过一些资料搜集。

按察使刘郇膏,来自河南太康的红面黑须汉子,长期任上海县与周围各县的知县,既出身进士,稍具文才,又喜拳棒,少年时白昼杀人,颇有豪气,上海市郊士绅与之相处甚洽,奉其为领袖。刘郇膏的一个妾,名叫朱民,是南汇名拳师朱样保之女,能舞双刀、开六石弓,驰马冲锋不弱男将。刘郇膏的小个子保镖,是三林镇的薛良贵,精武术,乡民叫他”铁腿壁虎”。刘郇膏带着一妾一仆,与太平军厮杀,沪上乡绅,传作佳话,赋竹枝词颂扬刘郇膏是好官。当上县太爷、按察使之后,刘郇膏还能执戈上前线,上海官场,无人能比。

刘郇膏县令的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刘县令不仅本人是位武林高手,他的妾是南汇一位著名拳师的女儿,他的仆人则是来自浦东三林镇的精通武术的薛良贵,他和一妾一仆,组成了无敌战队,曾经在保卫上海的战场上屡立战功,难怪后来上海市民要为他立像纪念。

附刘郇膏个人简历

1818年,生于河南太康。

1847年,中进士,任江苏候补知县。

1851年,任娄县知县,娄县位于今松江与金山区域。

1853年,因进击上海小刀会有功,加同知(副知府)头衔,赐花翎。

1855年,补青浦知县。

1858年,调上海知县,当时租界已开,华洋矛盾较多,他能尽力调解争执,不屈从于洋人。洋人还经常从上海诱拐抢掠华人“猪仔”,贩卖至异国做劳工,他曾亲自乘舟追查诱拐者。等到太平军攻陷苏杭后,他率军坚守上海孤城,作战勇猛。

1860年,提拔为道一级,任海防同知。

1861年,破格提拔为代理按察使,不久扶正,任命为江苏布政使。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抵上海,刘郇膏奉命总理淮军营务。

1865年,刘郇膏任江苏巡抚。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回乡丁忧守丧。

1866年,刘郇膏在家乡河南太康去世,终年48岁。

刘郇膏一生中的传奇经历,全部是在上海滩展现,没想到如此猛人,48岁那年竟在家乡去世,令人扼腕。有机会我想专门写写他和一妾一仆的武侠传奇。

主要参考资料:

《环沪漫记》,作者:[英国]葛骆

《一百多年前,西人笔下的环沪漫记》,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王启元博士

《“天下第六泉”涌泉》联合时报2014年9月16日文章

《关于上海的故事,可以在“上海地方志”系列丛书中找到答案》澎湃新闻2019年5月20日文章

《葛骆:100年前的上海郊游达人 》澎湃新闻2019年6月29日文章

《清史稿》第422卷刘郇膏资料

《上海城墙的故事》,上海档案信息网“淞沪掌故”栏目

#上海头条#

相关阅读:

上海3000年:路过颓败的张园,想起昔日的胜景

上海武侠人物小史:青浦陶先生

上海人为什么会对苏北人有成见?

100多年前为何有文章批评旧上海人懒惰、虚荣、无耻?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6日 上午11:07
下一篇 2023年1月26日 上午11: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