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来源头条作者:心耕

1975年的一天,在西安市南郊一处基建工地上,民工无意间挖出了一条弯弯曲曲、斑斑驳驳、有些灿灿金光的金属龙,工地负责人赶紧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请到了现场。

考古人员对现场进行仔细清理后,又收集到几块金属残件。在确定这里没有墓葬,也没有其他任何考古实物资料后,就把金属龙和收集到的残件带走了。

金属龙很完整,材质为铜质,铜内包铁芯,表面鎏金。从形制特点和造型风格看,这是一件属于唐代的龙形器物,文物名字按照工艺特点定为鎏金铁芯铜龙。

唐代鎏金铁芯铜龙,通长28厘米,通高34厘米,重2.78千克。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鎏金龙身躯呈弯曲的“S”形,大嘴张开,露出锐利的牙齿,长舌在口内卷曲上翘,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两个前肢直立蹬地,两个后肢高高上扬,细长的龙尾反折向龙头上方。造型飘逸欲飞,体态之大、工艺之精,就是在唐代也极为罕见。

作了一些保护处理后,这件唐代鎏金龙亮相展出,备受瞩目,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明星。只要国家有外展,它都会被选中,多年来周游世界,也是十分的潇洒风光。后来国家文物局专家把它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5年的一天,陕西历史博物馆二楼展厅的唐代文物展区,忽然有些骚动。原来是国家一级文物唐代鎏金铁芯铜龙,被工作人员从展柜取出,又要到国外进行展览了。

而此时,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的库房里,也正在举行一场特展,主角也是一件唐代鎏金铁芯铜龙。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明星鎏金龙因为忙于参加外展,老是不在家。为了让国内观众经常看到它,在时隔多年之后,陕西历博的专家们把当时一起收集的残件找了出来,想再琢磨研究一下。

残件一直封存在库房里,总共有六块。表面鎏金层脱落严重,脱落面积达50%。局部多处都有严重残损。经过拼凑比对,大家觉得这些残件虽然残损严重,实际上是另一条鎏金铜龙,决定想方设法进行修复。于是到2005年的时候,又有了经过修复的另一条唐代鎏金龙。

有人提出,哎,这两条龙会不会是雌雄一对?专家们观察半天,这个,好像没有特别有力的依据。再者,龙是不是还分公母,似乎还没有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而与龙配对的是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两条龙在龙头、后半身肢体、整体大小上有些差异,说它们是两兄弟还是可以的。自此,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龙明星,分为1号和2号,1号是出土时就很完整的鎏金龙,2号是2004年至2005年,用与1号一起出土的残件成功修复的鎏金龙。

修复后的唐代鎏金铁芯铜龙(2号),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1号鎏金铁芯铜龙的头部。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1号鎏金铁芯铜龙的后肢。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2号鎏金铁芯铜龙的头部。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2号鎏金铁芯铜龙的后肢。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鎏金龙在国内外展出引起轰动,获得无数赞誉,激发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探究兴趣,有三个谜从鎏金龙的前世今生中浮现了出来。

第一个谜是“铁芯之谜”,这个谜在修复2号鎏金龙的过程中,被专家们**了。

鎏金龙为什么不是全部用铜铸造,而是里面包着铁芯呢?这在以前出土的唐代金属器中还从未见过,铁芯成了一个谜。

2号鎏金龙残损严重,修复难度是非常大的。在修复过程中,有了一个新发现,从而搞清了鎏金龙里面为什么有铁芯的问题。

在此之前,一直有一种猜测,鎏金铜龙里面包着铁芯,是为了节省黄铜。因为黄铜在唐代是非常珍贵的一种材料,它是从波斯过来的,叫鍮(tōu)石,是一种不必经过冶炼就可以直接得到黄铜的矿石。

修复2号的时候,需要对残件进行成分检测,经过化验,发现残件的铜质成分趋向于青铜,也就是说鎏金龙不是用珍贵的黄铜制作的,龙体内的铁芯是为了省料的推测也就相应被否定了。

鎏金龙形体复杂,特别是头部造型,铸造难度很大。在修复过程中,对它的制作工艺有了具体了解和认识。各方专家通过验证分析,一致认为鎏金龙是采用失蜡法,分段、分部位铸造的,然后再由铁芯连为一体,经过修整打磨和鎏金,使之最终浑若天成。

原来,鎏金龙里面的铁芯,是用来把铜龙连接为一个整体的,铁芯之谜终于被**了。

第二个谜是“用途之谜”,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有待今后考古发现能够提供**的实证资料。

仔细观察,专家发现1号鎏金龙的腹底部,有一个小开口,似乎可以插入锥状或柱状物。唐代文献中有铸造金属瑞兽作为宫殿中建筑构件或车饰构件的记载,如武则天在洛阳的天宫屋顶铸造朱雀,下有盘龙支撑。

鎏金龙是宫殿或车马装饰构件,还是有其他用途?腹部的小开口,是把龙固定在其他物体上的装置,还是铸造时的浇冒口?

由于鎏金龙不是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地点没有其他实证资料,而且这一对鎏金龙为目前所仅见,缺乏相关出土文物参考,因此鎏金龙的用途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第三个谜是“地点之谜”,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谜,能够激发历史想象,作出多种推测,至今也是无解。

唐代长安城的建筑分割成棋盘状的一百零八坊。每一个坊,就是一个建筑小单元。鎏金龙的出土地点西安市南郊的草场坡,在唐代是长安城里的第四坊,名叫永乐坊,是开元时期唐玄宗的宰相燕国公张说的住宅区。

唐代宰相燕国公张说。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唐代长安城108坊模型图示意。

黄铜龙(鎏金龙之谜)

鎏金龙为什么会埋在宰相宅院里呢?人们很自然地把一段文字记述与鎏金龙联系在了一起。

据《唐两京城坊考》引用《常侍言旨》中的记载,有一个姓洪的术士告诉张说,他宅子的西北角是王地,不能取土。一个月后,这位洪大师又来到张说住处,说你家有不好的征兆,可能西北角的土被人挖走了。张说与他一起去看,果然有三个深一丈多的大坑。

洪师大惊曰:“祸事,令公富贵一身而已,更二十年外,诸郎君皆不得天年。”燕公大骇曰:“填之可乎?”洪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相连,今欲填之,亦犹人有疮痛,纵以他肉补之,终无益也。”

书中的记述到此就结束了,按照故事逻辑,既然填土不起作用,洪大师肯定会给出其他补救办法,要不然他三番两次跑到宰相的家里干嘛?

结果就是把两条鎏金龙埋到了坑里,因为只有龙才足以镇邪压胜,使祸事不至于影响到张说子子孙孙的富贵。

心耕觉得,这事里面有不少疑点,最主要的至少有3点:

疑点1

龙在唐代已成为帝王的象征,虽然民间也还有用龙镇邪压胜的现象,但张说作为宰相,不会不知皇家礼仪,怎么可能听信术士之言,把象征帝王的龙埋到自家的宅院里?

疑点2

张说埋的鎏金龙从何而来?两条鎏金龙形制造型显示出是盛唐时期的皇家用器,如果是皇帝所赐,张说怎敢将其埋入地下;假如张说真为了消灾而自造两条龙,也绝不可能仅为了压胜,把龙做成体形很大、工艺复杂的鎏金铁芯铜龙,并且还没事找事地把造型设计成皇家器物的风格。

疑点3

两条龙材质、工艺相同,同时埋在同一地点,1200多年后又同时出土,但一条完整,另一条碎成几段,局部和表面鎏金残损严重,而且两条龙形态也有差异。这些现象提示,两条鎏金龙并不是同一物体上的一对装饰物,其中一件,很可能在埋到坑里之前就是严重残损的,换句话说,两条鎏金龙是被凑到一起后埋到张说宅院的。

因此,心耕认为,张说宅院里埋有鎏金龙的事,看起来没那么简单,里面可能另有蹊跷。

张说特别相信术士占星,确实是事实。张说虽有才智,但常常滥用职权,压制不同意见,并且脾气暴躁,对同僚当面驳斥甚至呵斥谩骂,招致同僚怨恨,并且有不少宿敌对手。

开元十四年(726年),御史大夫崔隐甫、御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一起上书弹劾张说,罪名是勾引术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等。唐玄宗命刑部尚书、大理少卿等在御史台审讯张说,结果罪名大多属实。

张说的哥哥左庶子张光在朝堂上割掉耳朵,为张说鸣冤,唐玄宗叫高力士探视张说。高力士回来后说:“张说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坐在稻草垫子上,用瓦盆吃饭,惊慌恐惧地等候处分。”

唐玄宗看在张说对国家有功劳的份上,赦免了张说,只罢免了他的中书令职务。张说此后就在集贤院专修国史,唐玄宗遇到军国大事时,仍旧派人去询问他的意见。

崔隐甫等人怕唐玄宗还会启用张说,对张说百般诋毁。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勒令张说辞官退休。

心耕从上述情况推测,张说虽然相信术士,但不可能糊涂大胆到把皇家用的鎏金龙埋到自己院子里。此事也许从洪术士提醒张说宅院西北角不能取土开始,就是对手们试图陷害张说而实施的一个计谋。

洪术士告诉张说宅院西北角不能取土,是因为那个地方很隐秘,便于幕后指使者派人偷偷挖坑,因此必须确保张说在挖坑前,不会在宅院的西北角建房或垒墙设防;等到坑挖好后,为了随时防止张说发现后把坑填了,洪术士便二次上门,以充足理由阻止张说向坑内填土。

幕后指使者准备陷害张说的杀手锏——皇家用的龙形器物,必须丢失后皇帝也不会知道,而且说是张说拿走的谁也都会相信。最合适的,就是武则天或唐睿宗时期已经很陈旧的某个宫廷建筑或乘坐的车上的龙形装饰。

最终拿到手的当然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两件鎏金铁芯铜龙,但其中一件很可能是早已损坏,长期搁置在宫中库房未予修复的残件。

杀手锏准备妥当,坑也已经挖好,剩下的事就易如反掌了。只要把鎏金龙偷偷埋入坑内,而洪术士又在适当的时候,改口说几个大坑的“疮痛”已经自己长好了,但不能被水淹,应该尽快把坑填了,相信张说肯定会一点也不怀疑地照他的说法去做。

文字记述燕国公张说宅院内被挖了三个一丈多深的大坑,可能有夸张渲染色彩,如果是一个深一米五到两米,也不是很大的坑,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然后呢?然后就是等待时机,视需要把张说宅院深埋鎏金龙之事,以谋逆或巫蛊诅咒的罪名,上书唐玄宗,就OK了!

但由于构陷这种事本身就有很大风险,随着唐玄宗未再启用张说,并且很快叫他退休,这一招也就没能派上用场,给1200多年后的人们,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

不知道大家觉得,这种推测,有没有合理之处?欢迎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唐代鎏金铁芯铜龙修复与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刘文宗等,《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7日 下午1:25
下一篇 2023年1月27日 下午1: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