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易经傅佩荣 (傅佩荣谈易经)

源作者:傅佩荣

解读易经傅佩荣

我50岁开始研究《易经》,二十年间奔走于各地讲学。

每次应邀讲授《易经》,课程接近尾声时,往往被要求发放占卦解卦的“福利”。

次数多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

占到“吉”时,大家心照不宣,往往不用我多费口舌去解卦;而占到“凶”时,场面有时就会比较尴尬了。

而每当占到“凶”时,大多数初次了解《易经》的朋友,反应都很相似。

归纳一下,无外乎以下这5种情况。

1“能不能再算一次?”

这是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答案当然是不能。

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不能反复占算呢?

因为《易经》遵循的不是因果规律,我们习惯通过反复验算得出唯一答案的所谓“科学实验法”,是不适用的。

《易经》注意的是同时性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如何、什么事在同时发生,都有互相关联、对照的价值。

占卦者在所处的情境占卦,通过“有意义的偶然”得到答案。

如果一占“凶”,就想着重新算,难道要算到“吉”为止吗?

那就不是通过《易经》解惑,而是在玩文字游戏了。

一般而言,同一个问题,三个月之后再算为宜。

解读易经傅佩荣 (傅佩荣谈易经)

2“能不能化解一下?”

这也是让我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之一。

《易经》有两大范围,一个叫“义理”,即人生正确的道理;另一个叫“象数”,跟占卦有关。

我们学习《易经》最终要回到“义理”上来。

换句话说,《易经》不是一本单纯教算命的书,更不是迷信。

如果占到不好的结果,就告诉你可以作作法,拜拜神,或者告诉你可以拿钱消灾,那你就要小心了,那可能是个骗局。

因为《易经》不是这样用的。

话说回来,难道真的没有“化解”的方法吗?方法其实是有的,我们另找一个时间详细做一个说明。

3“不准!这不科学!”

这种全盘否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易经》主体部分的文字是由周文王、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完成的,成书于2500多年前。

也就是说,你今天的问题无论是怎样的,那个答案早就有了,先有答案,后有问题,所以并不存在准不准的问题。

傅佩荣谈易经

如果以符合个人的心理预期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就会陷入主观,就会有盲点和执著。

而《易经》的作用,就是利用有意义的偶然,教你避免盲点和执著。

对《易经》颇有研究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不喜欢《易经》,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寻求真理。

我常说的三不占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疑不占”。

有疑惑时,理性可以解决的就不要问了,理性实在是不能解决、两边为难的再去占问。

(易经专栏双十一特惠7折,仅此一次!)

4“凶,就啥也不做呗。”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占到不好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视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行动。

有时候是要你等待时机,养精蓄锐,静观其变;

有时候是要你反省,化解内心不必要的欲望;

有时候,则需要你迎难而上。

人有自由,可以选择。

《易经》告诉你”凶“,是给你一个信号,别的选择或许更具有可行性,不妨换个角度,从全局观去判断。

有些朋友会选择迎难而上,占到不好的结果也会义无反顾。

因为他是权衡再三,知道《易经》就是变化的道理,“凶”之后,一定是好的结果。

就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你正在受苦受难时,不要悲伤,幸福就在后面,终于有撑过去的一天。

雨过天晴,好事就近了。

解读易经傅佩荣 (傅佩荣谈易经)

5“请逐字逐句解释一下。”

有些朋友占算过程格外紧张,对于结果,要求每一个字眼都要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表现得比较焦虑。

这是初学者常有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毛病,叫做“贼”。

“贼”在这里不是指小偷,而表示你想太多了,过度解读,到最后恐怕偏离了你自己的人生正途,那就非常可惜了。

这一点也是我们学习《易经》要格外注意的。要保持庄重谨慎的态度,但是不能过度紧张。

所以古人才说,研究《易经》到最后,人会变得“絜静精微”。

意思是,研究《易经》心思要非常单纯,思想上要非常透彻。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29日 下午1:29
下一篇 2023年1月29日 下午1: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