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果酒图纸(家乡的吃)

来源头条作者:保险信息发布

我的家乡,在川东门户达州(先前为达县地区)。我出生于1959年12月6日(农历己亥年十一月初七,生肖属相猪),可谓生不逢时。以前,常听我的父母亲及老辈子们讲:我们国家1959——1961年,可谓时运不济。

天灾,逢“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和副食品等严重短缺。城镇居民、单位职工,凭定量购买粮食,凭“号票”购买肉、粮、蛋、油、盐、烟、酒、糖、布等,人民的生活水准陡降。

人祸,遇苏联**单方面决定,从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终止派遣专家,带走了全部图纸、计划和资料,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我国的经济困难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民以食为天!食以肚为大!任何时候,无论那个人都逃脱不了一个“吃”字。吃得、长得、学得、干得、做得、动得、睡得 ……吃是第一位,无吃休谈其它。尤其是在这灾荒年岁里,吃、有的吃、不浪费吃的等,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啊!为吃、因吃等相关联的人和事,着实让人记忆深刻、挥之不去啊!

不为怪!常听我的母亲念叨:她生我,系头胎。坐月子时,吃了一只我奶奶从乡下带来的、自个喂养的小母鸡。当时城镇、单位居民口粮供应有标准,成人每人每月18市斤。这明显地不够吃。无法、无奈,坐月子只得喝稀饭等,极不利于母子的身体健康。

我的右眼眉毛中间,历史性地留下了一条再也抹不去的伤疤印痕。据我的父母亲讲,它系我幼童时,回到达县大风乡下奶奶家,从八仙桌上掉下,拣食自己吃饭撒落于桌下的饭粒,头碰到一并掉倒地上的土饭碗碎片上面,而划伤的。这既是“吃”的恒久不灭的标记,也是身体力行践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铭记。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一个思想相对禁锢,产能低下、收入低下、消费低下、温饱低下的时段。我们偶尔吃过,却时不时地唱过一句歌谣:“鸡脚脚、鸭脚脚,两分钱买一个”。粮食、肉食、禽蛋、油盐、烟酒、糖茶等,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缺口大,可谓是供不应求。就是凭“号票”供应,也得早排队、久候着、恐缺漏、落遗憾。

那个时候,人们无论是买鲜猪肉、或者是盐渍猪肉,都要买相比之下那肉肥的、膘厚的。毕竟,大家都缺油水。大多数人家,定量供应的青油入不敷出,明显地不够节俭着吃,只得将“肥”猪肉上的“肥肉”、“肥”猪的边油、脚油、花油,切下一点点,再细切成小豆腐干一般大小,用食盐盐渍、防腐防臭着,藏于土陶罐里。每每炒菜前,用筷子夹出一、两小块,用锅铲用力在热锅上挤煎出少许油,将菜炒出来吃。

食盐(细盐),那个时候用称重付钱。特别时段,人们还不得不称回“大块头”海盐,在捣蒜罐里使劲地捣碎些、再碎些,以便生活食用。

那个时候,居民们凭购粮本到辖区粮店,购买家人的每月定量粮。粮店按照上面的指示和要求,将大米、面粉界定为细粮,玉米、红苕(也称红薯)等为粗粮。令人不得不遵从的是,每一单位量的定量口粮,必须粗细兼搭,且有一定的搭配比例。若不遵从它,就会被自动地割舍去一些定量粮。人们大都不愿轻易地舍去这一部分。毕竟,饱肚子远比顾面子要紧许多。我就随大人们一道,从达县正街(今通川区翠屏路),步行到南外七里沟〈今达川区)农村,到指定的一个生产队院坝里,背回根根状的红苕,达成粗细粮购买比例。人缺食物,地欠肥料,八斤八两,互莫讥笑。有道是,饥不择食饱肚子,身体力行有样子。

我的父亲,出差成都带回来的“韭黄”。在当时,家中的妈妈、大妹、幺妹和我,均不认识、知晓它。他出差浙江,带回“金华火腿”,更是开眼界、开洋荤。

缺则思变、欠则想方,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困难总靠人挺过去的!

甜果酒图纸(家乡的吃)

甜果酒图纸(家乡的吃)

甜果酒图纸(家乡的吃)

甜果酒图纸(家乡的吃)

甜果酒图纸(家乡的吃)

甜果酒图纸(家乡的吃)

儿时,我们总是羡慕达县正街的“一品香”的菜肴,它无疑是我们心目中的“国宴”、“佳肴”。我们总是稀罕月台(今通川区箭亭子一带)的“牙儿糕”、“三角粑”(将大米浸泡、磨浆、上蒸的食物)。偶尔,吃上“锅魁”、“面筋团”“面鸡腿”、“油条”、“麻圆”(均为面粉制品,只是做法有异),以及“豆浆”、“豆花”(黄豆制品)等,也是心满意足。毕竟,饥不择食、饿不挑吃!

1977年8月参加工作后,逢年过节,常常乘坐火车往返达县站(达州站前身)至渡市站。也曾公差乘坐火车,到过重庆、隆昌、万源、十堰、襄樊、武汉、郑州、石家庄、太原、临汾、上海等。以前,无高铁一说。大都是坐绿壳硬座火车。几个、几十小时,不得已而为之,也不得不为之。

回想当时,每当火车驶入达县地区地界(达州市前身),列车上的广播总会播放:“通江的银耳、南江的腊、渠县的黄花、万源的茶,达县的灯影牛肉……”。家乡的吃,家乡的特产,不胫而走,无法忘怀!

家乡的、吃的、喝的,不那么严密、细腻地划分,我就干脆地将其一概归入吃的了。多少年前,还有那么一些未入得“播放”的,却在民间传扬:渠县三汇的醋、大竹东柳的醪糟、开江的豆笋、万源的干土豆粒炖腊猪蹄、达县大风的羊肉、达县麻柳的酸辣鸡,宣汉、开江的喝早酒……

果酒、绥定啤酒、啤酒鸭等,花开富贵、花落无声。

历史浩浩荡荡,吃的潮涨潮落。被提升、被出局、被超越、被蜕变,亦是潮流趋势!

如今,能够吃的食物,五花八门。地下埋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水里生的……进集市、逛超市、上**,自个买、快递送,一切皆能心想事成、物遂人愿!

与吃相关的“炒、炖、卤、蒸、煎、炸、煮、烤”等,逐渐地由以前的烧木柴、烧枯叶、烧秸秆、烧煤炭、烧煤油炉,向烧煤气罐、烧天然气、用电饭煲、用电压力锅、用电煲汤锅、用电烤箱、用微波炉等质变,既与时俱进、又环保便民!

吃在家乡,味在远方!吃在蜕变,喜在心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不断地变为现实。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31日 上午9:09
下一篇 2023年1月31日 上午9: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