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揭秘:中国千年“公务员制度”的变迁(二))

来源头条作者:尚政公考教育

公务员制度源远流长,随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并发扬。今天小编安子带大家看看中国的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变迁,还有那些你知不知道的事儿。

咱们就接着上篇讲的,上次咱们讲到秦朝。

紧接着到了汉朝,平民皇帝刘邦上位。部分的恢复了“封建制”,还有少部分的“郡县制”。刘邦和吕后还大肆的扩大同姓王,削弱异姓王。到了文景时期,同姓王多的已经威胁到朝廷了。紧接着就是削藩和七国之乱,这次汉朝真的觉醒了。武帝开始,郡县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当时,汉朝的管理选拔制度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察举,二是征辟。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推举,但是需要考试。征辟制是自上而下,天子选拔叫“征”,公卿选拔叫 “辟”。正是由于这两种方式,大大的催生了士大夫阶层。尤其汉武帝时期,成立“太学”,独尊儒术,这都为之后的科举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基本沿用的还是汉朝的那一套制度。察举、征辟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个人荐举在选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带有浓厚的个人好恶偏向,主观意志起决定作用。随着东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察举、征辟的选举权被控制在少数大官僚手中。荐举很大程度上凭长官意志取人,被看中的人大都是奉承、听话、报私恩的平庸小人,成为官僚结党营私的工具,这是后话。

政治体制:帝国时代

政治制度:部分郡县制、部分封建制,武帝之后基本都是郡县制

官吏选拔制度:察举制、征辟制

然后到了隋唐。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但无奈隋朝命数太短。大唐开始将科举形式常规化,基本确立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做官的原则。武则天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推动者,小编曾经看到过有人曾说 “武则天是真正科举制度发展的奠基人”,这样想想也觉得好玩,因为慈禧太后可是废除科举制的人。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和结束都是女性引导的,这是题外话。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了各个贵族和官员势力的施压。当然也有各种作弊,武则天“糊名”也算是反击了,当然这种手段也只是小部分的,之后有宋朝发扬光大。

再将历史翻至宋朝,宋朝历代皇帝对考官的选择和考试的命题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采取了糊名和誊录等措施。同时,宋朝也放宽了很多条件和范围、确立了三年一考的三级考试制度等等。宋朝算是对科举制做了很多的完善,在宋之后,科举制基本没多大的变化。

到了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到了明朝,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确立了更为严格的选材标准,对作弊的给予严惩。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同时,他开始民间力量介入科举考评,让考试能够不依靠人的因素去界定评判标准。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至于这其中具体的细节,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最后到了清朝,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以上各朝代)政治体制:帝国制度

政治制度:州郡制(隋朝)、道路制(唐宋)、行省制(元明清)

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

回来现在,现在的公务员的正规统一称呼是国家公务员,具体才会细分为中央公务员、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地方国家公务员。在当今想要成为公务员的方法与历史相同,都是参加考试,

公务员考试分为地方和中央两种。中央则为国考,地方则为省考。至于其他的,不在表!

至此,结束!!!

——————分割——————

注意啦:为了给正在复习的小伙伴提供复习经验,让你们更有序有效率的进行复习。尚政小师妹特邀请上岸的学员给各位还在奋斗的小伙伴们直播解答,仅此一次哦!!

时间:9月1号21:00

直播时长:一小时

直播地址:【公考伐木累】QQ群209921027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0日 上午8:30
下一篇 2023年2月10日 上午8: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