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痂之癖:史上最重胃口的故事 迷恋吃伤口结痂到痴狂

嗜痂之癖,指的是那些喜欢吃伤口处愈合结痂的有怪癖的人,这么重口味的事情在历史上还真的有记载,嗜痂之癖出自于《南史·刘穆之传》:“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说的就是嗜痂之癖,而嗜痂之癖在现如今科学上的解释就是嗜异症患者,因为体内的寄生虫改变了本身的食性,喜欢吃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也是嗜痂之癖的原因。

嗜痂之癖是什么意思?

嗜痂之癖原指爱吃疮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出自《南史·刘穆之传》:“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嗜是喜爱的意思,痂是疮口结的硬壳,癖是积久的嗜好。

嗜痂之癖的故事:

嗜痂之癖:史上最重胃口的故事 迷恋吃伤口结痂到痴狂

刘邕是刘穆之的孙子,刘穆之乃刘宋王朝的开国大功臣,生前曾任侍中、司徒,总揽朝政,死后封为南康郡公。刘邕世袭了南康郡公,虽然无德无能,但是地位摆在那里也没人敢说什么,刘邕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嗜痂如命,喜欢吃伤口结痂处的硬壳,甚至称其味道如鲍鱼一般鲜美。

有一天,刘邕去探望一位叫做孟灵休的好朋友,因为孟灵休先前受伤了,而伤口刚刚结痂,有一片就掉落在床上了,刘邕看到后也不怕被人看到,立即跑过去捡起来就扔进嘴里吃起来,孟灵休看到之后有点不知所措,而在这短暂的时刻,刘邕已经在摸着他的伤口找起结痂来吃,有的结痂还没有长完整,刘邕也不管直接扣下来吃掉,把孟灵休刚刚愈合的伤口又搞得鲜血直流。

嗜痂之癖:史上最重胃口的故事 迷恋吃伤口结痂到痴狂

后来,孟灵休写了一封信给另一位朋友,信中说这样说道:刘邕今天来家中看我,但是把我看得浑身鲜血直流。刘邕身份高贵,他家的下属官吏很多。这些官吏经常有事没事被揍一顿板子,目的就是结出疮痂来供刘邕食用。这个故事讲到这里七桃也觉得十分恶心,以后大家遇到谁有类似让人反胃的古怪癖好,都可以说他有“嗜痂之癖”!

嗜痂之癖是真的吗?

对于这么重口味的一个典故,其实很多人都怀疑它的真实性,嗜痂之癖出自于《南史·刘穆之传》:“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后来蒲松龄的聊斋异志中也有提到“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而在前文故事的后来,因为南康国相曾经得罪过他,那里的大小公务员不管有罪没罪,被他打个遍,他们的疮痂也被他吃个遍。但实际上,对于嗜痂之癖,可能更多的只是再说明刘邕对属下及百姓的考掠敲剥,而并非真的是刘邕真有这么变态的嗜好。

从《南史》与《宋书》的记载看,刘邕到孟灵休家大吃痂壳,并非孟灵休之叙述,他只说刘邕到他家后“见啖”,弄得他浑身出血,并未涉及吃痂壳之事。然则孟灵休此语,可能是一种形容,一种曲笔,形容因刘邕之光顾,要招待可能还有不得不赠送的缘故而弄得他才穷力竭,遍体鳞伤,从而表示他的不满与愤慨。直到今天,人们还用“出血”形容金钱的付出。后来人们因孟灵休此信,讹传刘邕大吃孟的痂壳。

《南史》《宋书》传刘邕,寥寥二百余字,除了到孟灵休家大吃痂壳;遭王欣之奚落事;及南康国的公务员二百来人,不管有罪无罪,被他打遍外,就说他“所至嗜食疮痂”,走到那里疮痂吃到那里,实际说的是此人到那里,那里的人们就蒙受考掠敲剥,遭受深重的苦难,这个人的丑恶凶残可想而知,人们盛传他有“嗜痂之癖”,较之说他是“吸血鬼”,更为形象贴切。

嗜痂之癖是一种嗜异症:

“嗜痂成癖”这个成语,现在被用来形容某些人的怪癖嗜好。这个故事,听来令人感到荒诞离奇,其实却有一定科学道理。刘邕所说“嗜食疮痂是他生来的本性”,实非如此。因为他不知道,“嗜痂成癖”是他自己身体内部染有疾病的结果。医学上把这种偏嗜异食称为“嗜异症”。嗜异症又称“异食癖”,是指对通常不作为食物的异物,有意识地挑选,难以控制地咀嚼和吞食的临床表现。嗜异症的出现,应当引为警惕,因其往往与肠道寄生虫有关,尤其是钩虫感染的“蛛丝马迹”。

嗜痂之癖:史上最重胃口的故事 迷恋吃伤口结痂到痴狂

在农村,当人们赤脚在人粪施肥后的田里作业时,偶尔会在皮肤上出现小丘疹或小泡疹,奇痒难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脓疮。农民把这俗称为“粪毒”,这“粪毒”。这种痒疹,其实就是钩虫的幼虫丝状蚴钻入皮肤,为害作祟造成的。钩虫病患者常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周身倦怠、浮肿、腹部隐痛、消化不良等。除此之外,嗜异症便是个别患者的典型症状。别人不吃的,他却吃得津津有味。你说生米不好吃,他嚼起来则十分可口;你说泥土不能食,他吃起来则特别香甜。

嗜痂之癖:史上最重胃口的故事 迷恋吃伤口结痂到痴狂

疮痂这东西,望之令人作呕,是不敢品尝的,而刘邕则偏偏视为珍味。由此不难推断,钩虫在刘邕的肠子里安营扎寨,已非一日了。应该说,是钩虫病使刘邕变成一个“亘古无双”的嗜痂者。今天,虽极少有这种病例来证实我们的看法,但先贤李时珍却留下一则佳话:蕲州的皇族富顺王的孙子患有异嗜灯花的病,平素山珍海味均感乏味,唯独喜吃蜡烛灯花。面黄肌瘦,骨削如柴,百医不解其病,遍施诸方,徒劳无效。后经李时珍诊断,确认这是虫邪作祟,给以杀虫药治疗而愈。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上午9:15
下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上午9: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