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征信新政策-2021年征信新规-2021年征信什么时候更新

你需要贷款买房吗?那么你肯定会去关注自己的征信问题,如果没有好的信用,那么在银行是办不下来贷款的哦,对于买房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人都想要知道征信是不是可以修复,而且2021年实行新的民法典,很多人想要知道征信是不是也有了新政策,下面就跟随腾阅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2021年征信新政策,2021年征信新规,2021年征信什么时候更新。

6018c98d837fc

2021年征信新政策

近日,人民银行公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继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后,征信行业即将迎来的又一重磅新规。

《办法》共七章46条

对信用信息范围、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使用、安全、跨境流动和业务监督管理进行了规定,清晰界定了信用信息,并 强调要加强个人和企业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保障信息安全。

近年来互联网生态不断丰富,个人征信数据的维度随之延展,例如网上购物、社交关系、出行情况、理财持有情况等等,但这些数据多被把持在互联网巨头手中,规范数据的收集、利用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 相比于2013年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办法》对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做了更明确的规定,使征信监管有法可依。将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界定为信用信息,其信息服务活动为征信活动。当前实践中,利用该信息对个人或企业作出的画像、评价等业务界定为征信业务,属于《办法》的约束范围。

也就是说, 像互联网电商将客户消费信息与客户基本信息相结合,为客户进行“信用画像”并为其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行为,也都属于征信活动,需遵守《办法》规定。

信用信息采集应遵循“最少、必要”原则

据央行介绍,央行自2016年即开展了《办法》的调研起草工作,成立专门起草工作组,先后到多家征信机构、金融机构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征信业务开展的具体操作流程,借鉴参考国外征信业务的相关管理经验,广泛征求和听取相关部委、外部专家、征信机构、金融机构、央行分支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各方普遍认为,征信进入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出台《办法》十分必要,并且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加强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对外提供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增加征信有效供给,实现征信业的高质量发展。”央行称。

根据《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统称企业)开展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的,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和企业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生产经营、履行法定义务等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对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形成的分析、评价类信息。

《办法》较大篇幅的从保护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角度对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进行了规定。《办法》强调,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应当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采集, 并提出以下四种信用信息采集方式不得使用:

1、以欺骗、胁迫、诱导的方式

2、以向被采集的个人或企业收费的方式

3、从非法渠道采集

4、以其他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方式

同时,《办法》要求,征信机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应当制定采集个人信用信息方案,并就采集的数据项、与信用的相关度、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事项向央行报备。

细化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除了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方式提出“负面清单”外, 《办法》为保障信用信息安全,对信用信息的使用也提出诸多明确的限制性要求。

《办法》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衔接。充分吸收《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充分考虑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衔接工作,吸收相关立法原则和精神,细化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办法》指出,信息使用者使用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应当用于合法、正当的目的,不得滥用。征信机构不得以删除不良信息或不采集不良信息为由,向信息主体收取费用。

《办法》也对征信机构员工获取信用信息提出严格要求。按规定,征信机构应当严格限定查询、获取信用信息的工作人员的权限和范围。征信机构应当建立工作人员查询、获取信用信息的操作记录,明确记载工作人员查询、获取信用信息的时间、方式、内容及用途。

相比于《征信业管理条例》,《办法》对信用信息跨境流动提出更为细化的规定。《办法》提出,征信机构向境外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应当审查信息使用者的身份、用途,确保信用信息用于跨境贸易、融资等合理的用途,并采取单笔查询的方式提供。 征信机构不得将某一区域、某一行业批量企业的信用信息传输至境外同一信息使用者。征信机构向境外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应当向央行备案。

6018c9ad363db

2021年征信修复的误区有哪些?

1、什么样的征信都可以修复?

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修复的征信,是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条件的,不满足基础条件是一定修复不了的,千万不要轻信各类的骗子,病急乱投医,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

2、征信修复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①逾期的欠款都需要结清。这里指的是所有上征信的部分必须要结清,而且要有结清的证明,如果实在没有结清证明,打客服电话对方也是能够承认已经结清的。

②没有刑事案件正在处理的。这点很好理解,就是你因为触犯刑法在征信的信息里面留着的记录,是没有办法修复的。

③没有吸毒史。

④没有被法院起诉的。这里面也分情况,如果你个人已经按照判决处理好了案件,已经结案了,也是有机会的。

3. 个人征信信息是否安全?

个人信用数据库在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视保护个人隐私,通过合法渠道采集信息,明确数据采集范围,对与信用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并不采集。在使用方面,也是采取严格授权、限定用途、保障安全等措施,并对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进行管理。

个人信用数据库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保证信息安全。制度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技术层面,个人征信系统采取了五种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一是授权查询。没有本人的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随意查询他人的信用报告;

二是限定用途。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有明确规定:除本人以外,商业银行只有在办理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业务,或对贷款、信用卡进行贷后管理时才能查看客户的信用报告。

三是信息安全。信息通过保密专线从商业银行传送到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此过程完全由计算机自动处理,不需要人工干预。

四是查询记录。每一个查询用户都必须在个人征信系统中登记注册,由个人征信系统赋予其查询权限后方可查询客户的信用报告;此外,计算机系统还会自动追踪和记录每一个用户查询客户信用报告的情况,并展示在客户的信用报告中。

五是违规处罚。商业银行违规查询客户信用报告,将会受到处罚。

征信修复不管提前我们预测的成功概率是多少,在征信修复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严谨和严肃的对待的,只有细节才能决定我们修复的成败。

所以说我们在修复征信前要按照步骤,详细的制定方案和计划。详细的知道我们逾期的金额,逾期时间,逾期原因等信息。我们必须提前查账,知道我们哪笔消费,多少金额,什么时间。我们还需要先打一份详版的征信报告,查看征信上的逾期记录,这样在与专业公司对接的时候,可以向其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为修复成功率高做铺垫。

综上所诉,征信的修复也需要大量的实践和与银行金融机构对接的能力,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会事半功倍!

2021年哪些网贷不用还?

1. 高利贷

对于高利贷,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高利贷主要面对的就是一些特别着急用钱的人诱导他们,来进行贷款,从而来获取特别高额的利息,高利贷的利息非常高,再加上利滚利,借款人一般会偿还多倍的借贷金额。年利率不得超过24%,需连本带利偿还贷款;年利率如果超过36%,属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即便已经偿还了全部费用,借款人也可要求出借人退还利息。而对于年利率处于24%到36%之间的情况,则属于民间借贷的“灰色部分”,如未支付利息,则按照24%支付;如果已经支付利息,出借人也无需退还。所以就是年利率如果超过了36%,那么就不需要还款了。

2、砍头息

指的是贷款的平台,给借款者放贷时先从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钱,这部分钱称之为“砍头息”。

简单的意思就说来说,如果你在网贷平台借了10000元,但是平台会以服务费等原因扣除一部分费用,实际到账可能只有8000块,但是你要面对的还款本金还是10000元,高额的“砍头息”及“逾期费用”成了负担日后巨额债务的“罪魁祸首,所以对此国家规定,用户只用偿还实际到账的部分,并不用偿还那部分“砍头息”。

3.套路贷

目前已经明确的就是套路贷是不合法的,国家对于套路贷的性质已经进行了明确,因为这种贷款方式已经严重损害了借款人的利益,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虚假信息,这种情况下是完全不需要还的,而如果大家一旦发现自己进入了套路贷的圈套,不仅无需偿还贷款,反而还可以起诉对方,而且还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现在会有更多的平台进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样的平台不仅仅对于平台是有利的,对于借款人也是有利的。套路贷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并且侵犯了借款人的人身权、财产权。

套路贷的手段复杂多样,包括房贷、车贷、校园贷等,稍不注意就会进入套路贷的套路。

当然了,对于借款人,法律上也是有相关规定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论是高利贷还是砍头等等的非法贷款,都是需要偿还本金的。就算是该网贷平台破产,用户同样需要偿还本金。对于那些恶意撸贷的人,不但会被列入失信名单,而且出借人是有权上诉追求对方刑事责任的,情节严重者或将坐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QQ:2067713320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6日 下午6:37
下一篇 2022年11月16日 下午6: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