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J.P.摩根是华尔街的原型,而犹太后裔的投资家巴菲特确是他的反叛者。他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秉承谨慎、严谨和理性的天才性格,反对在股票市场唯利是图的投机者。
俗话说,“3岁看大、6岁看老、9岁看一生”。这句中国人生智慧的精彩演绎,同样符合巴菲特的成长经历。
巴菲特9岁的时候就和小伙伴在超市、便利店、加油站的卖苏打水机器里收集饮料的瓶盖,数出来究竟那种饮料销量大,然后自己进货挨家挨户去兜售,赚到了人生第一笔钱。这就是他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赚钱,这也是他进入商业领域的最初启蒙。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始于11岁,他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果断地买进了三股城市优先股股票,然而,不多时城市设施股的股价跌到了27美元。经过企业的全力挽救后,股价又回到了40美元。巴菲特在卖出股票后,扣除佣金,人生第一次在股市上获得了5美元的纯利。

13岁的时候,在为《华盛顿邮报》做报童时,巴菲特每天5点钟就出门送报,他开发了5条送报线路,而且需要送500分报纸。最后,他把送报做成了一项大生意,每月可以赚175美金,总共送了近60多万份报纸,从中挣了5000多美元。

1950年20岁的巴菲特成为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学生。格雷厄姆看重“雪茄烟蒂”一样的股票,运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客观评价公司的真实信息和证券价值。格雷厄姆热衷于猎取那些低于它们净营运资本3分之一的价格交易的股票。

而巴菲特依靠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性,考量所投资企业股票的经营质量,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和研究。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后,如果企业依然保持增长并具有长期价值,巴菲特会果断出手,长期持有以获得高额回报。

巴菲特在采访中曾经说过,“他每天都生活在数字当中,始终都在数字和逻辑的包围中。”所以,巴菲特坚持的价值投资是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他对数字的信任超过一切,他利用数字取得了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