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道属于北京哪个区(马连道怎么得名来的)

不经意间,京城园林及道路两侧,蓝盈盈的马兰花已悄然盛开,散发着幽香。

马连道、马连洼,北京多个地方因它得名

马兰,又称马蔺、马莲、旱蒲、马连、马韭、田边菊等,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原产于亚洲东部及南部,我国也是原产地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是天宫仙女送给人间的快乐之花。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马兰有所记述:“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意为马兰因为叶子像兰花,但叶子比兰花大,故称“马兰”。

马兰多生长在田埂路边,叶子呈长条形,极富韧性,葱茏繁茂。每年4月下旬始花,5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花色多为蓝紫色,四瓣簇拥展开,花瓣背面白色脉络清晰可见,宛如飘逸展翅的蓝蝴蝶。其相间于绿叶丛中,显得清新淡雅,与众不同。

马兰耐旱、耐涝、耐寒,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极强的适应力和旺盛的繁殖力,被誉为“千年不死草”,人们多以其象征勇敢、坚毅、执着与质朴的精神。

古代文人对马兰花多有赞誉。元耶律铸颇爱马兰花,曾在《沙渍道中》赞曰:“去年寒食在天涯,寒食今年又别家。天北天南人万里,春风开尽马莲花。”明正德年进士舒芬曾赋《马兰花》诗:“涧边幽谷有奇葩,笑问东风簪上纱。一片冰心凝紫色,请将山梦寄天涯。”将山间幽谷旁盛开的马兰花描写得别有意境与情致。

马兰在北京地区广泛种植,北京的孩子多会唱两首关于马兰花的经典童谣,一首是《马莲花开》:“一二三四五六七,马莲花开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另一首是《马兰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孩子们伴着童谣欢快的节奏跳着橡皮筋儿,活泼快乐。

北京有多个以马连(马莲)而称的地名,如马连道、马连洼、马连店、马连厂、马莲峪和马莲滩等。

马连道位于西城区西南部,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马连道是宣武区西南角近一平方公里地域的总称,原是沼泽地、苇塘和几处零星村落,该地域小道旁多生长马蔺草,转音得名。自清末人们就称此地为马连道。”另据《北京地名史话》载:清代出广安门,有去往京城西南方向的官道,其中莲花河至湾子村道路两侧马蔺草丛生,俗称马蔺道,后谐音为马连道,形成聚落仍称马连道,遂有马连道胡同、马连道北街等。今广外街道设有马连道社区。

马连洼位于海淀区中部偏东,明代是京城西北部郊区,多为荒丘野地,地势低洼,水草丰沛,每至初夏,遍地生长着马莲,郁郁葱葱。这里初称马莲洼,形成聚落称莲洼庄、兰洼庄,后复称马莲洼、马连湾。1953年《北京市街巷名称册》称为“马连洼”。另传,旧时此地建有一座寺庙,僧人在此广植马连,遂称马连寺,形成聚落以寺得名,后演化为马连洼。20世纪80年代为东北旺乡马连洼村,今为马连洼街道。

马连店位于顺义区西南部,据《北京市顺义县地名志》载:“明代成村,地处京畿,古为京城赴承德必经之路,村设有大车店,又因此地马莲生长茂盛,花开遍野,故名马莲店,后谐音改今名。”明清时属顺天府大兴县,民国时属河北省顺义县。1958年随顺义划归北京市。

昌平区东南部也有一个马连店,清《昌平州志》记为马蔺店,以植被得名。明代中期此地人烟稀少,多为岗丘,马蔺丛生,有逃荒者在此定居后形成聚落。因邻近大道,遂有人在此开店,称马蔺店,后谐音为马连店。20世纪90年代为霍营乡所辖村,今已拆迁,建有马连店家园。

马莲滩位于昌平区西北部,曾为十三陵乡所辖村,因村域河滩马莲草丛生而得名。后因建马莲滩水库,村民全部迁入胡庄及北沟定居,村落消失。

马莲厂位于密云城区中部,清代此处为八旗练兵场,四周生长许多马莲,故名马莲场,后谐音为马莲厂。形成聚落后有南北走向的胡同,南起东大门大街,北至上营胡同,称马莲厂胡同,其西南侧街巷称西马莲厂,今均已消失。密云还有个马莲峪,为太师屯镇所辖村,因村域沟谷马莲草丛生而得名。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3日 上午9:06
下一篇 2022年6月3日 上午10: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