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202210160520346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战国时代,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止,在这182年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是生死存亡的竞争,秦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一个特别重要原因就是重用人才,吸引天下的人才为秦国效力。 与秦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国,魏国是有人才而不能自用,从魏国出走的人才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吴起、孙膑、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尉缭等,这些都是大才,但在魏国不能得到重用。魏国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才,因为魏文侯当政时,尊迎孔子高徒子夏到西河论道讲学,广收门徒,形成“西河学派”,魏国成为华夏文化中心,吸引天下士人,李悝就是子夏的学生,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成为战国第一个变法图强的国家,魏文侯也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然而,魏文侯之后的国君未能继续重用人才,拥有如此众多人才的魏国对这些大才视而不见,错失崛起良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最终灭国。魏国有人才而不用,秦国统一之前的六任国君均求贤若渴,为何有如此强烈的反差? 我想有三个因素,第一是秦国地处西北边境,除了与山东六国竞争之外,还要与戎狄厮杀,故其国民兼具戎狄和教化之民的共同特征,即国民有戎狄风尚,好战且不畏死,同时百姓淳朴且畏惧官吏,这样的国民有血性,战斗力强且听从政府指挥;第二个因素是商鞅变法在战国是最彻底的,当时魏国实力最强,商鞅第一选择是魏国,但未得到重用,秦国弱小,地处西北边陲,不仅面临着魏国强大的军事压力,而且周边戎狄也时常骚扰,生存环境异常艰辛,秦孝公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所以对变法图强也异常强烈;第三是秦国的制度文化相对于山东六国本来就原始落后一些,这种情况在变法是却成为优势,少了制度上的阻挠,变法更顺利更彻底。 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现阶段全球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才能脱颖而出,这其中不光是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更重中之重,这对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获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三家分晋都有那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三家分晋,三家归晋。验证啦什么道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过中间时间相隔太久了。大概五六百年。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5世纪,原是晋国卿大夫的赵、魏、韩三个大家族,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实际上等于瓜分了晋国的大权。应赵、魏、韩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虚设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403年,正式承认并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扶立了新的国君。从此,智伯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国政。智伯野心越来越大,让三卿都拿出一万户封献给智国。韩、魏两国都献出了一万户封,而赵没有献。智伯大怒,水淹晋阳,而韩、魏叛变,始智军大乱,智伯战亡。  智伯被杀后,韩、魏、赵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水淹晋阳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晋国由此变成小国,反倒要去朝拜赵、魏、韩三个新诸侯。公元前376年三国终于废了晋静公,晋国从此灭亡。中国进入了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三家分晋”指的是什么?

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历史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6日 上午9:03
下一篇 2022年11月26日 上午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