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时期外国钱币如何流入中国

长期以来,我国历史上主要流通的货币是金属铜钱,白银并不占据主流地位。《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统治时期,“又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曰白金三品”。

秦汉时期,金分三种,即黄金、白金(白银)、赤金(青铜),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白银用作铸币的记录。元代开始,白银普遍被铸造成锭型,并加铸“元宝”二字,表示元朝之宝,此时的银元宝主要用于国家层面的结算,诸如赋税征收、军费发放等。明代初期,政府要求民间市场使用宝钞,后来因纸币不断贬值,铜钱再度被纳入法定通货,由此形成“纸币—铜钱”并行的流通状态。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日益兴盛,诸多商品开始出口国外,甚至远销欧洲市场,中国与世界贸易的联系日益紧密。此时,购买力较低且时常供应不足的铜钱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白银再次成为理想的货币形式。

浅谈明清时期外国钱币如何流入中国

大航海背景下的殖民掠夺

既然中国已经拥有几千年的铸币史,而且白银也曾一度具备了货币职能,那么外国银元是如何流向中国的呢?实际上,这要从大航海时代说起。新航路开辟之后,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国家率先走上殖民道路,美洲的发现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1521年,西班牙军队征服了墨西哥,这里是世界上银矿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于是资本家开始疯狂地迫使当地居民从事银矿开采工作,这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殖民侵略史,墨西哥矿工既没有任何报酬,也缺乏任何安全保障,甚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阴暗、潮湿、疾病流行的矿场下从事着不间断的工作,由此造成墨西哥人口锐减。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又在秘鲁波多士发现一处大银矿,并开始铸造形制统一的银元。

此时,大量的银元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西班牙本土。据统计,在1561至1570这十年间,大约有2500万比索的白银从美洲地区被运往西班牙;1681至1690年,升至6000万比索;而到了1801—1810十年间,这个数字便骤涨至2.164亿比索,这是十分惊人的。西班牙在拥有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大量银元流入,造成国内物价上涨,在十七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当地的物价水平相当于一百年前的3.4倍,此后并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西班牙政府逐渐意识到白银输入的严重性,更多的银元流入,不仅造成了国内物价上涨,而且使白银的购买力日益降低,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等不安因素。为了转嫁白银流入带来的社会问题,西班牙决定将新开采的白银或是刚铸成的银元运送到其它殖民地或者欧洲以外的地方,而遥远的中国正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

西班牙为何选择将银元流向中国?首先,中国提供的商品正是他们所迫切需求的,而且这些商品有着质量上乘、数量稀缺等特点,特别是丝绸与茶叶,成为欧洲贵族人群竞相购买的对象。据说,当时在西班牙王室,贵族们往往以穿着中国丝织制品为荣,而品尝神奇的“东方树叶”也开始在上流社会中日益盛行,饮茶之风成为一种时尚。于是,西班牙人带着大量的银元来到中国,用来交换这些商品,据资料统计: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洲运往中国的银元可达到年均千万两以上。同时,西班牙商人发现:此时的中国市场(明代中后期),人们更加偏爱白银货币,因为当时明代政府发行的纸钞和铜钱,货币信誉都不佳,而白银正在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货币形态,因此彼时的中国市场也乐于接受白银用作交易。

中国市场对外国银元的接受与认知

美洲白银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并不是形制统一的银元,而是以银条的形式予以出现。白银被铸造成银条,同样符合中国传统的银币形态。我们知道,至迟在唐代,中国已经开始将白银打制成长条板状,称之为银铤,并应用于国家层面的计价与结算,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杨国忠进奉银铤”就是古代银铤的代表作品。

但是,明代市场上使用的银币,多作银锭状,外国银条进入中国之后,首先要被重新融化,铸成市场上常见的锭型,而且还需要公估局和看银师对银锭的成色进行鉴定,这期间的程序非常繁杂。此外,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上,全国各地通行的标准并不统一,各地炼银的成色也无法保证完全一致,如此一来,便会在交易中徒增诸多不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含银量固定、形制统一的银元,便成为了市场交易的“宠儿”。

西班牙所铸造的早期银元较早地流入清代市场。虽然早期的银元形制并不规则,不是像今天见到的银元那样,呈圆形,但是因为它成色、重量稳定,而且单枚形成固定面值,不需要切割就能结算,因而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尽管当时市场上的交易者基本上都不认得银元上面的文字和图案,但丝毫不影响使用。当然,对银色进行鉴定是必须的程序,对于那些符合当地标准的银元,在表面打上戳记,于是,这一块银元就在清代市场畅行无阻了。实际上,外国银元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是比较顺利的,基本没有受到抵制,这其中不仅是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需求所致,还是白银天然的货币属性使然。只要成色与重量可以保证,又符合市场使用的便利条件,银元当然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地区的市场,中国也不能例外。

外国银元的种类

据统计,在清代市场上流通的外国银元大约有二十余种,如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英国贸易银元、法属印支银元、荷兰盾等等。这些银元通过不同的图案与文字,鲜明地标示着发行国的主权与特征。但是,当时市场上的使用者大都不清楚上面的涵义,索性就直接送给它们诸多俗名,如“双柱”“鹰洋”“站人”“坐人”“马剑”等等。

西班牙银元是清代市场上最流行,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银元品种之一。西班牙银元基本上是在墨西哥和波多士两地铸造的,并带有十字盾徽图案。1732年,墨西哥造币厂开始使用现代机器铸造新式银元,这类银元正面带有地球和海格力斯柱,背面带有西班牙王徽依据古希腊神话记载,海格力斯(Hercules)是一位大力神,天生力大无穷,是神王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但是,由于出身问题,他一生必须要完成“12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到西方牵回巨人革律翁的牛群,带回给欧瑞斯修斯王。当时,海格力斯要跨越阿特拉斯山脉,于是他用自己的特异神力,把阿特拉斯山脉一分为二,开凿了直布罗陀海峡,打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于是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边耸立的海岬便演绎成为今天流传的海格力斯柱。此后,海格力斯柱被印在了西班牙王徽上,柱子上还系了一个飘带,上写“Plus Ultra”,意为走得更远,或译为海外更有广阔天地,说明当时的西班牙王室想进一步扩大海外殖民地。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通广泛,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海格力斯柱与飘带形象也被演化成后来美元“$”的符号。在清代市场中,百姓根据西班牙银元上的海格力斯柱图案,给它取了一个俗名,叫“双柱”,也称西班牙双柱。当时,双柱银元的含银量基本保持在90.2%以上,因此受到民众的认可,曾一度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银元,因而也有“本洋”的称呼。

浅谈明清时期外国钱币如何流入中国

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因其正面有一雄鹰形象,故名。早期的鹰洋系西班牙在墨西哥殖民时代所铸造,1823年墨西哥独立,收回了银矿,并开始铸造自己的银元。新鹰洋正面是一只鹰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之上,这是墨西哥国徽形象,背面为一军帽,上面铸造有英文自由“Libertad”字样,其周围是放射状芒纹。鹰洋进入清代市场后,因其成色稳定且设计美观,逐渐取代了双柱银元,成为了清代市场上流通的主要银元种类。英国贸易银元俗称“站人”,因为该币正面有一站立的女神形象。1895年,英国政府在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两地建造了造币厂,开始发行新式贸易银元。由于这种贸易银元主要是针对中国和东南亚诸国而设计,故加上中国的“壹元”二字。它的成色约为90%,重量27克,发行后最初流通于我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后来逐渐传到北方。“坐人”始铸于1885年,系法属印支银元,正面中央是手持束棒的自由女神坐像,两侧是法文“REPUBLIQUE FRANCAISE”(法兰西共和国);背面为麦穗花环,上方法文“FRANCAISE INDO—CHINE”(法兰西印度支那),中间法文是“PIASTRE DE COMMERCE”(皮阿斯特贸易银元)。法国大革命后,其海外殖民地不断扩展,逐渐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1698年3月,商船安菲特里特号从拉罗谢尔港口出发驶向中国,七个月后到达中国,此后陆续从中国带回大量商品。19世纪中叶,法国铸造了大量的坐人银元,专门用于远东贸易,该银元曾在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流行。荷兰盾银元从17世纪中期就开始流向中国,这类银元正面是一骑马武士形象,武士身着铠甲、挥舞执剑,因而被中国民众称为“马剑”。背面主图是荷兰国徽,外环“CRESCUNT CONCORDIA RESPARVAE”铭文,这是一句荷兰谚语,意思是“团结弱小来实现强大”,这句格言同样出现在荷兰东印度出产的外销瓷上。马剑银元自明代晚期就流入中国,开始在我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流通,成色可达94.1%,因而备受欢迎。

浅谈明清时期外国钱币如何流入中国

外国银元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各式外国银元不断地流入,在便利商贸的同时也带给中国社会经济不小的影响,确切的说,是弊大于利。首先,多种外国银元在清代市场流通,因其无需检验成色和称重,因而快速取代了传统中国所使用的银两,并成为各类大宗货物交易的主要媒介。进入清代中后期,无论对外贸易,还是对内缴纳赋税,外国银元都占据了较大比例,很难想象一个主权国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此同时,外来殖民者也通过不断输入银元的方式,控制住清代经济的发展,在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运动的同时,银元也逐渐开始成为列强侵华的经济工具。

其次,发行货币是有利可图的,西方国家通过不断向华输入银元,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不仅如此,由于外国银元逐渐成为清代市场上的主要通货,它在受到市场使用者认可的同时,与传统中国使用的银两、铜钱在兑换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升值现象。市场上诸多交易者为了尽快完成交易,也愿意多付出一部分资金而将手中的银两或是铜钱换成银元。如此一来,外国银元不仅取得了较高的货币信用,而且在不对称的兑换中,获得丰厚利润。

最后,外国银元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货币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改变历史上长期使用的银两制,货币单位开始逐渐使用“元、角”。外国银元主要的面值是一元,辅币为五角、二角和一角。随着银元流入,清代市场逐渐适应了这种面值,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始颁《币制则例》,规定“国币单位,著即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元、角、分各以十进”。这种制度影响至今。其二,中国传统的铸钱方法是范铸法和翻砂法,这种铸造技术由于成本高、效率低,明显无法满足近代对外贸易需求。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带动了铸币技术的提高,并将这种新式的机制币铸造方法传入中国,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铸钱工艺的更新与换代。

浅谈明清时期外国钱币如何流入中国
浅谈明清时期外国钱币如何流入中国

——《中国收藏》文宇斋钱币雅趣

原创文章,作者:小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shidian.com/shenghuo/97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8日 下午9:55
下一篇 2022年5月28日 下午10: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