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馆藏珍品“十二美人图”
可见古人从对桐木有种特殊的偏好,甚至“丝桐”一度成为琴之别号。
近人则不然,当今斫琴名家所制高档琴多为杉木琴(即琴面为杉木,琴底为梓木或琴面、琴底俱以杉木制成,古人谓之纯阳琴),而桐木琴只是一些中底档琴,鲜有高档琴,甚至一些名家很少做桐木琴,只做杉木琴,且同等档次的古琴,而杉木琴价格要高于桐木琴,古今琴人对桐材之好恶,可谓差之大矣!原因何在?本文简要释之。
答案很多,但重要的一个答案是:此桐非彼桐!古人制琴所推崇之桐为“梧桐”, 而今人制琴所用之桐并非“梧桐”,而多为“泡桐”,两者虽均名“桐”,然并非一物:梧桐属梧桐科,梧桐属;而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

梧桐

泡桐
相关记载:贾思勰《齐民要术》首次明确记载了青桐即梧桐:“实而皮青者曰梧桐,按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并曰“梧桐生山石间者,为乐器更鸣响也” 。我想,贾思勰的描述是可信的,青桐即“梧桐”之别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将“梧桐”与“桐”分别列为二个独立的条目,除了叙述了梧桐的形态特征及医用药性外,对“桐”也作了注解:“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文,故谓之白桐”。同时还提出了“桐”即俗称的“泡桐”,又进一步划清了“梧桐”与“泡桐”界线
古人多用梧桐,今人多用泡桐,即白桐也。二者虽可以为琴,然梧桐理疏而坚,泡桐疏而不坚,今人但知轻者为桐,而不之坚而轻者为梧桐。(清《与古斋》)
古琴制作不合法者可治,惟材不良者无可治,最不良之材莫如泡桐,即水桐,质浮而绵,只能作月琴琵琶之用,其次则杉,质理太密,又多筋节,泡桐声不能清,尽力修治,终不免琵琶声,杉音稍清而不厚,求金石声亦不易得,惟梧桐之质似疏而坚直而无节,凡琴以梧桐为材者,修治合法,于九德中可望得半之数,非梧桐者未易臻众妙也!(民国《琴学随笔卷二》)
无论古代的农业家或医学家对桐树这些概念的争论有多么激烈、多么含糊不清,然而我们古代的斫琴师们心里对于“梧桐”与“泡桐”始终是明了的。

正麟殿古琴
用梧桐木来制琴,年代逾久而音逾“清”、逾老而逾“古”,寿命长达数百年,故唐宋古琴为今之重宝。泡桐琴却并非如此,在其琴材的限定的寿命里,可能会是越弹越好,然一旦超过其木质的寿命期,恐怕是会一日不如一日,逾老逾朽矣。究竟泡桐琴的寿命有多长,难以考证,有一点是肯定的,其寿命远不及梧桐。
梧桐不仅为琴之良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极具魅力,或品格高洁,唯凤可栖,“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或相思绵绵,寂寞无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锁清秋”;或充满灵性,妙趣横生。
当其斫琴霍霍下刀时,斫琴时软和坚的手感欺骗不了自己的,这种手感最起码要比古代的论述能靠得住。今许多斫琴厂家用的原材大都是泡桐。因泡桐成本低,且制作简易,所以被当作桐木琴的首选。然而泡桐斫制出来的古琴,其音色和质量都不理想,却和质量上佳的梧桐混为“桐木琴”。让今日学琴友人囫囵不清,难辨真假,甚至不知是泡桐。

百年老桐木
历史的演变我们无法阻挡,梧桐琴地位的变迁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也无可厚非。然如果个别琴商们明知其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刻意的混淆去梧桐与泡桐之优劣,并在琴价力求商贾之难事,那便另当别论了!

正麟殿丨天籁鸿儒花色古琴
苏轼在评说雷氏琴衰败的原因时,在《东坡志林》一文中这样写道:“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也愿我们今天的斫琴师们紧紧记住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