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的作者是谁(秋风引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的作者是谁(秋风引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被迁贬至偏僻荒凉的朗州(今湖南常德)为司马。他带着理想破灭、仕途失意的痛苦,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漫长时光,心境极为低沉。这篇作品是他在受贬期间写下的悲秋之作,其中蕴涵着无限感慨。“秋风引”,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归为乐府琴曲歌辞。诗以“秋风”为题,全诗意蕴深沉,苍凉顿挫,在艺术上更是匠心独具,别开生面。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诗人在遭受贬谪之后,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满腔的热情和希望也都落了空,终日只能徘徊寓所,心情本就忧伤愤懑到了极点;而这个时候,又正逢冷清肃杀的初秋时节,感慨自然更为深沉。仿佛在不经意间,诗人便脱口问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秋天的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它的声音是如此的萧瑟,如此的凄凉,更和着长空中雁群传来的阵阵哀鸣,实在是令人不忍卒闻。诗至此处,悲愁之意已然溢于言表,然而其中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涵义:试想这秋日的寒风,不也象征着那场令诗人饱受迫害、不堪回首的政治风波吗?诗人与柳宗元、韩晔等一众好友,不正也像秋风中哀鸣的雁群那样,远迁穷荒,各自离散吗?这贬谪他乡的悲愤、知交零落的辛酸、理想破灭的苦涩,都已经深藏在秋风雁唳之中了。

秋风引的作者是谁(秋风引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在这里,诗人蓦地倒回一笔,为前面的疑问作答,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原来它清晨便已吹入庭院里的树荫之中了。而最先察觉到它,并且侧耳倾听、徘徊再三的人又是谁呢?正是孑然一身、漂泊异乡的诗人自己。只缘诗人仕途不利,屡受打击折磨之后,对衰败萧条的景象早已变得十分敏感,因此在秋风掠过庭树的一刹那,诗人就已经用心灵捕捉到了它极其细微的踪迹。

一年之中,秋天是最令人悲感万端的季节,天地肃清,黄叶凋零,许多美好的生命纷纷无声地陨落。而越是灵心善感的诗人,对秋天的生命感触也就越深。结合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来看,他既有出众的才华和性情,更有满腔为国为民的热忱和抱负;然而这样优秀的人才,却被当朝权贵、地方掌握实权的藩镇们排挤迫害,最终被贬往荒僻之地。孤馆秋风,尽日独处,面对眼前这一派萧索黯淡的气象,哀乐过人的他又怎能不触目惊心呢?那断续悲凉的秋风,和着他内心深处的声声叹息,虽然秋天的物候才刚刚开始,但诗人的心里,早已是冷清萧瑟的秋天了。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权贵们结党营私,互相倾轧,更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盘剥,各种社会矛盾因此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年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此时已经是乌烟瘴气,江河日下。而以王叔文、刘禹锡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已经隐约察觉到了埋藏在社会深处的巨大隐患,欲有所作为,却先遭摧残。这首诗中的“孤客”二字,不但言其孤独困苦,更包含着一重独醒者的涵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作者在诗作中流露出来的不安情绪,也正缘于他对时代危机那深切的忧患之情。

秋风引的作者是谁(秋风引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全诗语言凝练含蓄,结构自然巧妙。先设问而后作答,因秋风生情;又借秋风言情,遂使得作者情思与自然物象完美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

末句的“最先”二字堪称点睛之笔,向来为人激赏。明唐汝询《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在《唐诗归》里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沉厚。”风摇叶落、北雁南飞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秋景,若说“不堪闻”,则仅仅是因秋生感而已,言语之余再无回味,所以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认为“若说‘不堪闻’,便浅”;而诗中说“最先闻”,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者那敏锐的心灵脉搏,也更能表现作者因自然物候、现实政治、生活状况等多种因素而生发出来的复杂心绪,可谓深得比兴之妙。

本站无法对海量内容真伪性鉴别,请勿相信本站任何号码,邮件,站外网址等信息,如有需要,请自行甄别。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net@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2日 上午9:58
下一篇 2022年12月22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